文章導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病程緩慢,許多患者長期無癥狀,自動血細胞檢查儀器的使用使診斷無癥狀病例的機會增多。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出血和血栓形成。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為多能造血干細胞克隆疾病。其出血機理是由于血小板量雖多,但有功能缺陷,如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減退、釋放功能異常、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羥色胺減少等;部分病人有凝血功能的異常,如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Ⅷ的減少,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消耗過多引起;由于本病大部分發生在老年患者,可能合并血管退行性改變,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遠端梗塞,梗塞區破潰出血。
因血小板過多,活化的血小板產生血栓素,引起血小板強烈的聚集及釋放反應,形成微血管栓塞,進一步發展為血栓。
晚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可有肝臟和其他臟器的髓外造血。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臨床表現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病程緩慢,許多患者長期無癥狀,自動血細胞檢查儀器的使用使診斷無癥狀病例的機會增多。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出血和血栓形成。與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發熱、多汗、體重減輕等非常少見。體格檢查約40%患者僅發現脾大,一般為輕度或中等度腫大。可發生脾萎縮和脾梗塞。淋巴結腫大罕見。
出血可為自發性,也可因外傷或手術引起。自發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腸道黏膜多見。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腦出血偶有發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癥狀一般不嚴重,但嚴重外傷或手術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藥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見到,年輕患者中較少見。動脈和靜脈均可發生,但動脈血栓形成更多見。腦血管、脾血管、腸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為好發部位。血栓形成一般發生在小血管,但也可發生在大血管。手指或腳趾血管阻塞可出現局部疼痛、灼燒感、紅腫和發熱,可發展成青紫或壞死。
腦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經系統癥狀,暫時性腦缺血、視覺障礙、感覺障礙、頭痛、頭暈、失眠等常見,腦血管意外也有發生。肺血栓和心肌梗死均有發生。習慣性流產和陰莖異常勃起也有報道。皮膚瘙癢較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少見。
轉歸與預后
氣滯血瘀型的患者多為疾病的早期,病情相對較輕,若能使病人情志舒暢,并及時治療,往往可使病情好轉。若不積極治療,或失治誤治,病情漸加重可出現正虛邪實表現,而出現寒凝血瘀、陰虛血瘀之候,治療上較因難。若溫熱毒邪侵入人體,瘀熱相搏,血液外溢則成為危急之證,如不及時治療或誤治,可形成心腦血管病。
一般說來,本病的預后與辨證分型有一定的關系,氣滯血瘀型通過積極治療,病情可好轉。陰虛血瘀、寒凝血瘀之證經治療后亦可使病情緩解。出血嚴重者及有血栓形成者預后較差,或可成為死亡之因。
調養護理
適當勞動,勞逸結合,在疾病早期無血栓及出血表現時可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飲食以清淡蔬菜、水果及軟堅散結之品為佳,忌食辛辣。要慎起居、避風寒、防止邪毒感染,加重病情。出血時,應臥床休息,消除緊張心理。血栓形成時,應積極調治,防止肢體壞疽形成。
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宜食辛辣之品。調情志,防止氣機不暢,影響血液循環。
http://www.tcichem.cn/xuexiaobanzengduo/1998.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的病因及預防護理]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