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以血小板減少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及臟器的出血性傾向以及血小板顯著減少;臨床上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血常規顯示只有血小板減少而其他各系血細胞均在正常范圍,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導致缺鐵,可伴有貧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以血小板減少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及臟器的出血性傾向以及血小板顯著減少,可分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因
1.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目前認為成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體內產生抗血小板自身抗體導致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破壞血小板過多,從而造成血小板減少,發病原因不明確。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前通常有病毒感染史。
2.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血小板生成障礙或無效生成 1)巨核細胞生成減少 ①物理、化學因素。②骨髓浸潤性疾病。③造血干細胞病變。④感染性疾病。⑤血小板生成調控紊亂。⑥遺傳性疾病。2)血小板無效生成 見于維生素B12、葉酸缺乏、部分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2)血小板破壞增加或消耗過多 1)免疫性破壞 ①藥物相關抗體。②某些免疫反應異常疾病。③感染相關血小板減少。④同種免疫性血小板減少。2)非免疫性破壞 血管炎、動脈插管、體外循環等。3)血小板消耗過多 主要見于血栓性微血管病。
(3)血小板分布異常 各種原因導致的脾大。
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各種病因損傷微血管內皮細胞使內皮細胞抗血栓能力降低。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表現
1.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臨床上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
(1)急性型 常見于兒童。起病急驟,少數病例表現為暴發性起病。可有輕度發熱、畏寒,突發廣泛性皮膚黏膜紫癜,甚至大片瘀斑。皮膚瘀點多為全身性,以下肢多見,分布均勻。黏膜出血多見于鼻腔、牙齦,口腔可有血皰。
(2)慢性型 常見于年輕女性,起病隱匿,癥狀較輕。出血常反復發作,每次出血可持續數天到數月。皮膚紫癜、瘀斑、瘀點以下肢遠端或止血帶以下部位多見。可有鼻腔、牙齦,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月經過多有時是惟一癥狀。
2.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患者有原發病表現或發病前有某種致病因素接觸史,輕、中度血小板減少可無出血表現,重度血小板減少常有皮膚、黏膜瘀點、紫癜、瘀斑、鼻出血、口腔血皰等。嚴重者會發生顱內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
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血小板消耗性減少 引起皮膚、黏膜、內臟廣泛出血,嚴重者有顱內出血。
(2)紅細胞損傷 紅細胞受機械性損傷而破碎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黃疸或伴脾大。
(3)神經精神癥狀 神經精神癥狀的特點為變化不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和紊亂,眩暈、頭痛、驚厥、言語不清、知覺障礙、精神紊亂、嗜睡甚至昏迷。部分可出現腦神經麻痹、輕癱或偏癱,但常于數小時內恢復。
(4)腎血管廣泛受累 腎血管廣泛受累時表現為蛋白尿、鏡下血尿和管型尿。重者可發生氮質血癥和急性腎衰竭。
(5)發熱 可見于不同時期。
(6)如心肌、肺、腹腔內臟器官微血管受累 均可引起相應癥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檢查
1.血常規
血常規顯示只有血小板減少而其他各系血細胞均在正常范圍,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導致缺鐵,可伴有貧血。單純ITP者網織紅細胞計數基本正常。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通常血小板明顯減少,中至重度貧血,網織紅細胞升高。
2.外周血涂片
出現破碎紅細胞應除外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綜合征。出現的巨血小板需考慮遺傳性血小板功能障礙性疾病。
3.骨髓涂片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增生活躍,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較為突出的改變是巨核細胞的核漿成熟不平衡,胞質中顆粒較少,血小板巨核細胞明顯減少或缺乏。
4.抗血小板自身抗體檢測
絕大多數成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相關免疫球蛋白G(PAIgG)和/或血小板相關免疫球蛋白M(PAIgM)升高,有時免疫球蛋白A(IgA)升高。
5.原發病相關檢查
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病的相關檢查。
6.溶血相關檢查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根據溶血的程度,可出現血漿結合珠蛋白水平降低,間接膽紅素升高,血紅蛋白尿等,但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陰性。
http://www.tcichem.cn/xuexiaobanjianshao/2257.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常識知多少]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