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兒童若患有貧血癥,可影響生長發育,導致免疫力下降、食欲減退和活動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病理后果。臨床表現取決于貧血的程度,輕者不易察覺,嚴重者可導致心功能不全和循環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兒童若患有貧血癥,可影響生長發育,導致免疫力下降、食欲減退和活動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病理后果。臨床表現取決于貧血的程度,輕者不易察覺,嚴重者可導致心功能不全和循環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兒童貧血癥需要臨床高度重視,積極預防,早期發現并及時有效診治。
兒童貧血的判定標準
由于貧血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Hb的下降程度,故臨床常以Hb下降作為診斷貧血的主要依據。由于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各系統組織與功能均存在明顯的年齡差異,故Hb正常范圍也隨年(月)齡變化而異。
貧血的分類
可能導致兒童貧血的病因很多,營養不良、各種急慢性疾病或造血系統病變均可導致兒童貧血。
骨髓RBC和Hb生成不足 可由三類因素所致:① 造血營養物質缺乏:體內缺鐵、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等,尤以體內缺鐵所導致的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② 原發于骨髓造血系統的疾病,主要是再生障礙性貧血;③ 各種疾病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如感染性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和惡性腫瘤(以白血病為主)等。
RBC破壞過多(溶血) 常見溶血性貧血(溶貧)可分為先天遺傳性與后天獲得性兩大類,其中先天性溶貧,常見疾病主要是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和地中海貧血。后天獲得性溶貧,主要是自身免疫性溶貧(AIHA)。
RBC丟失過多(出血) 慢性失血性疾病,如腸道寄生蟲、慢性胃腸道疾病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例如美克爾憩室等)等長期隱性消化道失血,臨床難以察覺,但可表現為頑固的、難以糾正的缺鐵性貧血,可作為臨床分析的重要線索之一。
http://www.tcichem.cn/pinxueyupida/2380.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兒童貧血的標準及分類]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