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簡稱MDS),是由一個異常的造血干細胞衍生的惡性克隆發展起來的克隆性疾病。多數MDS易發展為急非淋白血病,少數演變成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因而一般認為多數MDS是髓系干細胞受累,少數發生于多能干細胞。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簡稱MDS),是由一個異常的造血干細胞衍生的惡性克隆發展起來的克隆性疾病。多數MDS易發展為急非淋白血病,少數演變成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因而一般認為多數MDS是髓系干細胞受累,少數發生于多能干細胞。其臨床主要癥狀為貧血,有時有出血或感染;外周全血細胞減少,或一系、兩系血細胞減少;骨髓多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本病在西醫方面的發展,請詳見下述。
MDS患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患者造血干細胞損傷。
MDS發病具有階段特性,可能與不同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化有關。造血干細胞在不同的增生分化階段受不同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調控,這種調控是通過其表達產物如生長因子、細胞表面受體、酪氨酸激酶類、ATP、胞質蘇氨酸/絲氨酸類、核蛋白類等完成。
這些表達產物按嚴格的程序直接參與細胞增生分化的各個生理步驟,如某一生理環節由于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調控失常,會引起細胞增生分化的紊亂,導致MDS或其他疾病。
在MDS發病初期某些有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變化的造血干細胞雖然伴有自身增生分化功能的某種異常,但仍可長期處于相對穩定階段,此時患者臨床病情穩定,僅有輕度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當進一步進展惡化時,此克隆衍生而來的另一種伴有染色體畸變的亞克隆干細胞作為主要造血干細胞來代替造血。
染色體畸變使這一干細胞有更明顯的增生分化異常,生成的各系不同階段血細胞常常不能分化成熟,中途凋亡比例增加,使外周血3系血細胞進一步減少,反饋刺激骨髓異常造血干細胞加強增生,形成骨髓過度增生伴有病態造血表現。
過度增生的異常克隆造血干細胞常有兩種演變途徑:一為由于過度增生逐漸演變為造血能力衰亡,骨髓可轉為增生低下,臨床表現為造血功能衰竭,為半數以上MDS患者死亡原因。
另一種演變為急性白血病。由MDS轉變為急性白血病大多為急性髓系細胞性白血病,僅極少數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化療效果差,常不易緩解,即使緩解,緩解期也短。
http://www.tcichem.cn/gusuizengsheng/1036.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致病因素及機制]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